国产色a在线观看,国产免费特级精品,中国精品少妇HD,人.成免费午夜视频在线

  • <tt id="d7llb"></tt>

    1. <menuitem id="d7llb"></menuitem><listing id="d7llb"></listing>
      <sup id="d7llb"></sup>

        <tt id="d7llb"></tt>
       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時政觀察 > 正文

        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是社會之福

        2014-03-05 16:38? 支振鋒?來源:法制日報  責任編輯:林雯晶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意見可以有分歧,但社會不能被撕裂,堅定而又智慧的回應,是時代任務與共同期待

        2014年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(xié)十二屆二次會議開幕,政協(xié)報告中“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”、“讓委員愿講話、敢講話、講實話”的提法,引發(fā)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。輿論界振奮不已,互聯網一片點贊,認為“這個提法很好”、“符合時代精神”、“廣開言路,用心良苦”,而且“真誠務實”,“給人民以無比的信心”。

        “批評與自我批評”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優(yōu)良作風,“懲前毖后、治病救人”是一直貫徹的正確方針。在革命和戰(zhàn)爭年代,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,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不斷克服困難,走向勝利;在改革和建設年代,也正是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,不斷發(fā)現和解決問題,取得新的進步。2013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講話時,也同樣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是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。

        批評作為一種言論,是我國憲法所規(guī)定的公民權利,它當然應該是鮮活的、潑辣的,有時甚至是辛辣的。但是,作為一種意見表達,它不僅應該有力度,也應該有限度。尤其在我國現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,既是發(fā)展關鍵期,也是矛盾多發(fā)期,利益多元、社會分化,往往導致爭論激烈,輿論激化。一方面,面對部分官員的貪污腐敗,面對上不了學、看不上病、住不起房的困難,面對貧富分化以及道德滑坡等問題,我們當然不能無視,甚至要及時發(fā)聲;但另一方面,批評不是為了“恨”,而是因為“愛”,不是意圖摧毀,而是為了改善,越是利益多元、社會分化,在激揚文字的同時,也需要審慎、理性與建設性。

        曾經在一段時間里,互聯網上充斥泄憤和煽動性言論,網絡謠言肆虐,嚴重撕裂社會;網絡水軍、網絡打手無底線地炒作、誹謗甚至詆毀,極大地破壞言論秩序,腐蝕主流價值;更有一些所謂“意見人士”,在互聯網上大肆渲染社會矛盾,加劇社會對抗,煽動暴力恐怖,甚至與西方勢力相唱和,嚴重沖擊了社會心理,危害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(wěn)定。因此,近年來,執(zhí)法機關依法處置了一些利用互聯網造謠滋事、非法牟利,甚至違法犯罪者。

        但正常的執(zhí)法活動并未完全得到真正理解,還引發(fā)了一些知識界與互聯網意見人士反彈。在東莞掃黃中,部分人士罔顧人倫道德,肆無忌憚地宣泄歪理邪說;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中,個別人甚至突破人性底線,散布不和諧雜音。雖然執(zhí)法機關的依法處理和社會輿論的反擊已經使得一些“網絡大V”們名聲掃地,但值得重視的是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(fā)了輿論上的疑慮和寒蟬效應。而且,我們必須承認,無論這種疑慮或擔憂是否有道理,作為一種社會存在,在客觀上也是應該值得我們重視和關切的。意見可以有分歧,但社會不能被撕裂,堅定而又智慧的回應,是時代任務與共同期待。

        因此,在廣泛聯系和團結各階層民眾的政協(xié)會議上,重申“始終堅持不打棍子、不扣帽子、不抓辮子的‘三不’方針,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,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,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,努力營造暢所欲言、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”,就是對時代問題的善意回應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一方面,它體現了在社會轉型期,中央對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與重視,鼓勵尖銳的建設性,拒絕極端的破壞性,也體現了決策者的清醒與理性;另一方面,這也體現了執(zhí)政黨把握全局的能力和應對挑戰(zhàn)的自信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、理論、制度自信基礎上的政治有為,也是朝氣蓬勃的民主政治。

        “忠言逆耳利于行”,真正的共產黨員,從來不怕批評。如果能夠真正落實此次政協(xié)報告的精神,搭建意見平臺,拓展民主形式,提升協(xié)商質量,讓人們愿講話、敢講話、講實話,同時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言論,形成一種既自由無拘束,又理性、建設性的討論氛圍,就能夠更好地實現“不斷夯實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,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,增進最大共識度,形成最大凝聚力,共同推進民族復興偉業(yè)”的愿景。

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