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色a在线观看,国产免费特级精品,中国精品少妇HD,人.成免费午夜视频在线

  • <tt id="d7llb"></tt>

    1. <menuitem id="d7llb"></menuitem><listing id="d7llb"></listing>
      <sup id="d7llb"></sup>

        <tt id="d7llb"></tt>
       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(wǎng)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(wǎng)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在我和祖國之間,看見“我們”

        2014-09-29 08:04:00?劉天亮?來源:人民日報  責任編輯:林雯晶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【在我和祖國之間發(fā)現(xiàn)“我們”,確認彼此的情感聯(lián)結,對于一個國家而言,是不可缺少的“共同體意識”】

        內斂含蓄的東方人拙于表達感情,掛在嘴邊嫌淺薄,藏在心里怕淡漠,需要一個既切合心意又符合個性的載體。臨近國慶65周年,一名海外留學生發(fā)起“我和國旗合個影”活動倡議,一下子戳中了國人的情感點。短短幾天,該話題在微博上的閱讀量超過6000萬人次。一些城市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國網(wǎng)友以模仿“冰桶挑戰(zhàn)”的方式來吸引參與者:秀國旗合影、為祖國“點贊”,并向下一城市發(fā)“挑戰(zhàn)書”。網(wǎng)友這般追捧,說明“祖國”兩個字,在很多人心中如此灼熱。

       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習慣于以如此具有形式感的方式來吐露情懷,但只要是內心的聲音,又何妨落落大方地講給人聽?古人說過,愛國如饑渴。人餓了要吃飯,生長于斯所以愛國,無需遮遮掩掩。正如該活動發(fā)起人雷希穎所言:愛國,就要大聲說出來!更重要的是,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”,在我和祖國之間發(fā)現(xiàn)“我們”,確認彼此之間的情感聯(lián)結,對于一個國家而言,更是不可缺少的“共同體意識”。

        不要認為這可有可無。當前,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、一些含糊曖昧的說辭,將愛國污名化。你說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,有人就說何曾有一寸土地屬于公民;你說人民至上,有人就會反問人民到底是誰。質疑者可能各有動機,然而,頻段不同只是雞同鴨講,進而形成“沉默的螺旋”,把討論變成了無謂的爭吵。當沉默的螺旋中理性的聲音被淹沒,如果不能激起情感的共鳴,愛國的大氣層就難免流失,形成空洞、變得稀薄。

        李大釗說,“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,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,遂致斷念于國家而不愛”。愛國,就去建設一個可愛的國家;不能反過來從自己的角度考量,這個國家值得愛,才去做點什么。真正的愛國者,也可能會“愛之深責之切”,但絕不會停止行動,他們總是對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同胞,懷抱質樸的關愛之心。

        沈陽有一位82歲的老人張作梓,義務修補公路25年。他是低保戶,家境不好,蝸居在30平方米的小屋,家徒四壁,但墻上掛滿“筑路為民”“助人為樂”的錦旗。老人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后十分遺憾,哭著說干不動了。這樣的“補路老人”還有不少,他們可能更有理由抱怨,可為什么還愿意奉獻?正因為,他們理解的國家,不是抽象的利益聯(lián)合體,而是許許多多和自己一樣的人,由身邊的鄰居、同事、需要幫助的過客等有血有肉的人組成。國家于他們,首先是個情感共同體。融入“我們”的崇高,生活的缺陷,變得如此微不足道。

        只要身體里流淌的血脈變不了,愛國就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事。與其天天飽含淚水,或者天天陷于口水,不如用行動來證明拳拳之心。該不該保護國貨的討論可以有,但勢不兩立卻是舍本逐末;中國的發(fā)展策略可以各抒己見,但互罵愛國賊卻是本末倒置。要知道,愛國不是一個人的事業(yè),本該同路人越多越好。一個人的情感再深沉,也不如一群人的情感來得洶涌;一個人的行動再壯烈,也不如一群人的行動來得澎湃。由“我”而“我們”,正是愛國這一寶貴情感的升華所在。

        民齊者強。魯迅先生說過,我們從古以來,就有埋頭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為民請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這就是中國的脊梁。倘若這些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分子,都能放下分歧,拋開爭議,在凝聚最大公約數(shù)上用力,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聚焦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,就一定會帶著每一個公民的夢想揚帆起航。

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網(wǎng)站公告 |
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(wǎng)絡文化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網(wǎng)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(jīng)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(jīng)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