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色a在线观看,国产免费特级精品,中国精品少妇HD,人.成免费午夜视频在线

  • <tt id="d7llb"></tt>

    1. <menuitem id="d7llb"></menuitem><listing id="d7llb"></listing>
      <sup id="d7llb"></sup>

        <tt id="d7llb"></tt>
       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治霾的西方經驗與中國智慧

        2014-11-04 08:33:54?鄭漢根?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  責任編輯:孫勁貞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古時有個人家的煙囪太直,鄰居提醒這家主人把煙囪改彎一些,把柴草搬得離煙囪遠一點,否則會有火災,但主人沒聽。不久,果然失火,鄰居們幫忙撲滅了大火。主人置辦酒席酬謝,請那些因救火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首,卻沒邀請當初建議他改煙囪的人。在別人提醒后,主人才把此人請來。

        這是《漢書·霍光傳》里記載的一個故事,也是“曲突徙薪無恩澤,焦頭爛額為上客”這一說法的由來。在北京反復的霧霾天里,我想起了這個故事。

        歐美近代工業(yè)發(fā)展歷史上,其實都經過了嚴重污染階段。比如,萊茵河一度成為“歐洲的下水道”,美國洛杉磯曾因工業(yè)粉塵嚴重而被民眾誤以為發(fā)生了日食,連日本也曾經歷戴上口罩“等風來”的階段。后來這些國家通過努力治理,逐漸使環(huán)境得到了改善。

        有人說,人類社會不就是這樣嗎?在發(fā)展過程中產生環(huán)境問題,又想辦法解決環(huán)境問題。的確,在很多人看來,這種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邏輯是理所當然的。比如,著名的環(huán)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,認為一國發(fā)展初期污染物排放量會隨經濟增長而增加,達到拐點后排放量會逐步下降。

        當然,對已形成的霧霾,汲取有益做法積極治理是必須的。今天的中國,也在關注那些發(fā)達國家治理污染的經驗。然而,就像發(fā)生大火的這戶人家,如能防患于未然,讓天空根本不出現霧霾,那該有多好。

        其實,老祖宗的智慧已告訴我們,霧霾并非人類發(fā)展的“必經之路”。《黃帝內經》上說,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”,意思就是不等到問題發(fā)生之后去治理,而是盡量讓問題或混亂根本不要發(fā)生。

        重視環(huán)境保護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的追求。中國古人崇尚“天人合一”,重視人和環(huán)境的和諧,認為犧牲環(huán)境換取短期利益,是不合“道”的行為,因而不可取的。

        西方近代興起工業(yè)革命,今天的我們不可能也不應否定工業(yè)化之路,只是在發(fā)展工業(yè)和經濟的同時,應把對環(huán)境的敬畏與保護納入其中,盡量尋找經濟發(fā)展和環(huán)保平衡之間的“黃金分割點”。

        需要注意的是,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思維仍根深蒂固,比如有地方官為追求政績,以犧牲環(huán)境換取GDP增長,把環(huán)境負擔甩給后人。不僅中國在追求經濟快速發(fā)展進程中,過時的“先污染后治理”思維也仍大有市場,不少國家步此后塵,環(huán)境污染仍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(zhàn)。

        在霧霾成災的今天,回念一下中國傳統智慧的教導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

        相關閱讀:

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